
巴加莫约港项目一场选择与错失的醒悟
坦桑尼亚这几年,大家都看到了,他们在国际合作方面摇摆不定,大多数人认同一点发展要脚踏实地才有希望,我想说,巴加莫约港这场折腾,最能提醒我们什么?项目不是“谁的名头大”就一定靠谱,而是谁能带来真正的改变,谁才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这个观点,听上去普通,不过仔细想,其实很有深意,因为在全球化大潮下,有些国家总在不同合作模式之间纠结,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发展机会浪费掉了,比如坦桑尼亚这次,六年空地,只是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更长远的影响。
来看巴加莫约港,这块看似不起眼的海岸,相比之下,曾是非洲东海岸最有潜力的交通节点之一,最初中国承建,阿曼基金参与,方案明确,钱和设备都派上了用场,项目刚要大展拳脚,坦方突然“变卦”,不是要环保,就是要兼顾各种国际关系,把中国团队晾在一边,另请英国、日本来主导。
这么一搞,项目直接陷进了“流程主义”的泥潭,比如英国团队,两年里开了十八次听证会,项目成本翻倍,最后拍拍屁股走人,日本也没强多少,只是交了一份港口方案,头一批钢筋没过气候测试,结果变成“脆饼干”,没几天又说疫情无法落实,随即撤出,现场只剩下一份空洞PPT。
跟着这些合作方,坦桑尼亚表面光鲜,听起来好像很有“规矩”,但现实却很残酷,六年后,港口还是杂草丛生,真要算账,损失的不只是工地那点设备,还有整个国家的未来。
这六年,数据最直接,比如坦桑尼亚GDP增速,从2018年的7%,一路跌到2022年的4%,同期青年失业率飙到13%以上,国际信用评级下调,外汇储备撑不过两个月进口,因此,大批投资者丧失信心,资金流向邻居肯尼亚。
而肯尼亚呢,利用这一机会,迅速扩建蒙巴萨港,因此,2023年吞吐量首次超越坦桑尼亚,坦方直接少收了3.4亿关税,运输效率也拉开差距,在蒙巴萨港,货物七天就能到岸,坦桑尼亚旧港口却要花十二天,成本和竞争力自然大打折扣。
反过来微观影响也不小,工地直接失业五千人,中小企业资金链断了四百家左右,以及沿海渔民和港口家庭收入大幅下降,海滩上的中国设备,成了这场错失最无声的记录。
坦桑尼亚的经历,其实不止该国有共鸣,印尼的巴塔姆港项目,起初跟西方谈流程审核,也拖了六年,还是中国团队接盘,才有了今天的活力,对比之下,你就明白,发展中国家对“可见成果”的渴望,远远高于“名义上的标准程序”,因为,只有真正完成基建,产业才有机会循环起来,人民生活才看得见改变。
说回坦桑尼亚,虽然当初错失机会,后来政府也逐渐清醒,2021年哈桑总统上台,马上推动谈判重启,坦方直接拨款220亿先令,用于土地和场地清理,这种态度,明显比过去坚决许多。
重启方案也有变化,原来港口运营权给了中国99年,现在缩短到33年,坦方持股提升到35%,还引入了沙特、埃及等新伙伴,采取分阶段、多方参与模式,给投资方五年免税、十年减税优惠,政策上也更灵活。
其中,中方也做出了调整,接受新方案、减免部分债务、协助升级其他港口,建立“三港联动”,整个东非区域互通性更强,也更能吸引外资流入。
截至2024年,中方勘探船已到港口海域,重新测量海床,为新建设方案提供数据,这些具体步骤,其实都在说明一点只有认清实际发展需求,主动掌控话语权,国家才能抓住真正机遇。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格鲁吉亚阿纳克利亚港,因为太过强调国际标准、疏远落实能力,项目同样空置多年,最后不得不转回本土和区域合作,巴加莫约港故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谁承包”的问题,而是发展中国家怎样在大国竞争中坚持自主、识别真伙伴、审慎利用国际资源。
来真正的“陷阱”,不是贷款本身,而是那些没有落到实处的空头承诺,因为,如果合作只是停留在纸上,怎么能指望发展、就业、收入这些最现实的需求被满足呢?
现在,巴加莫约港工地,重新响起昼夜不息的施工声,这不仅是一种觉醒,更像是坦桑尼亚给自己、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上的一课——与其执迷于漂亮的口号,不如抓住能带来实际结果的合作模式。
这种成长,也是一场代价沉重的试错,因为,机会错失六年,失业、损失都已无法追回,“下一次遇到类似重大合作时,坦桑尼亚还会犹豫吗?”这不仅是坦方的思考,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的问题,你怎么看呢?
我要配资-配资炒股开户-配资平台查询网-杠杆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