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去世后,许雪清由奶奶邹靖华抚养长大。许雪清生于1968年,而爷爷则于1969年6月3日去世。她是唯一有机会见到爷爷的孙辈,而且她的名字与爷爷也有些许关联。
当许雪清出生后,奶奶邹靖华偷偷地将孙女的名字和一张照片送到爷爷许光达所在的地方。许光达看到后,传来一纸留言,称“雪清”这个名字非常好,意在让她像雪一样纯洁无瑕。“雪清”这个名字的寓意,显而易见——希望她能清清白白地做人。
虽然许雪清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爷爷的记忆,但她常常听奶奶讲述爷爷的往事。特别是每次提起许光达时,奶奶的眼神都会亮起来,而谈到早逝的姑姑时,奶奶的眼里则常常满是泪水。
许光达从小热爱读书,但家境贫寒,无法上学。小时候,他常常放牛到私塾旁,站在窗外听孩子们读书。有一次,下雪天,他依旧在外面听,直到冻得几乎站不住,倒在了私塾门口。邹希鲁先生听见动静后,赶紧把他带进屋里。暖和过后,许光达向邹希鲁解释了情况,邹希鲁深受触动,决定资助他读书,并说:“喜欢读书就来吧,不收你钱。”从此,邹希鲁成了许光达的启蒙老师。
展开剩余80%邹靖华是邹希鲁的大女儿,她很早就认识了许光达。在邹希鲁的帮助下,许光达去了长沙读大学。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入黄埔军校,并参与了南昌起义。1928年,邹希鲁决定将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这位一直欣赏的学生——许光达。
婚后,许光达曾担心邹靖华会阻碍他投身革命事业,但邹靖华的态度让他松了口气。她支持许光达全身心投入战斗,许光达觉得娶到这个妻子真是做对了。婚后十天,敌人突然包围了村庄,意图抓捕许光达。幸好有亲友及时通报,他逃脱了追捕。之后,他告别妻子,辗转去了上海,参加了周恩来主持的“军事训练班”,毕业后被派往红六军团,成为贺龙的重要助手。1932年,他又被派往苏联学习。1937年,许光达重返祖国,投身抗战。
这十年里,许光达从未忘记邹靖华。即使在苏联的平静环境中,他也始终专心于学习,拒绝任何可能的“传奇故事”。他曾对苏联同志说:“我已经结婚了,我有妻子在家等我,我要对她忠诚。”
在家中的邹靖华,作为“共匪婆”,这些年生活十分艰苦。她身体日益虚弱,胃部大出血,并曾听闻丈夫在战场上中弹身亡。那段时间,她曾有过自杀的念头。
四年后,邹靖华突然收到许光达寄来的信和一张100法币的汇款单。信中许光达说道:“人不读书,事理不明,做人亦难。”他希望用这笔钱资助妻子读书。邹靖华的父亲邹希鲁一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从未让女儿接受正规教育。然而,邹靖华读过许光达的信后,邹希鲁改变了看法,决定让女儿去学习。由于家学渊源,邹靖华学习能力很强,夏天就补完了三年的课程。
1938年春,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来到邹家。在与邹靖华交谈时,徐特立主动提出要推荐她到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读书。邹靖华早就想跟丈夫一样投身革命,听后欣然同意。于是,徐特立为她写了一封介绍信,建议她去西安寻找林伯渠的帮助。
邹靖华的公公担心她途中有危险,最后同意了她的请求,并要求她带上小姑子许琪莲同行。几番辗转,姑嫂终于到达西安,并找到林伯渠。在与林伯渠的对话中,邹靖华提到了许光达的原名“许德华”。林伯渠查找后发现没有“许德华”的人,但有一位刚从莫斯科归来的许光达,与描述的情况非常吻合。
于是,邹靖华和姑姑继续前往延安。到达后,她给许光达写了一封信,打听是否认识许德华。许光达收到信后,激动不已,夫妻相见,泣不成声。重逢后,邹靖华被编入抗大四队,两个月后,她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并开始了随军的艰苦生活。
邹靖华的小女儿才三岁,就跟着大人们行军。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长时间的急行军让孩子也没有奶水,甚至没有适合儿童的食品。小女儿得了病,病情逐渐恶化,最终在邹靖华怀中去世。许光达忍住悲伤,将孩子埋葬在当地,并对妻子说:“树会倒,其他会跑,但这个矿的位置不会挪,等到解放后我们再来找。”
这段痛苦的回忆一直困扰着邹靖华,提起小女儿,她总是泪流满面。许雪清也深感同情,常常感慨万千。邹靖华年老时,经常提起要重新修整小女儿埋葬的地方,她希望能够再次去看她的孩子。许雪清的父亲,最终在邹靖华的要求下,找到了那个埋葬小女儿的地方。村民们告诉他,那里其实是革命烈士的公墓,许雪清的小姑姑并不孤单,因为她与其他的革命英雄们共同安息。
在与奶奶的相处中,许雪清一直深受宠爱,奶奶不仅把对小姑姑的爱寄托在她身上,还格外关注她的教育。许雪清在特殊年代的教育问题上,曾面临很多困难,但在奶奶的努力下,终于进入了宋庆龄基金会办的慈善幼儿园,过上了一个相对幸福的童年。
奶奶邹靖华不愿意让许光达的铜像树立,认为这些钱更应该用来建立一所“光达小学”,让孩子们有机会读书。她深信,如果光达还活着,一定会支持这样的做法。
这些年,邹靖华的智慧和爱心深深影响了许雪清,也让她不断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发布于:天津市我要配资-配资炒股开户-配资平台查询网-杠杆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